依法治国,立法先行。近年来,面对人民群众关注的“难点”“焦点”,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痛点”,海西州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践行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增强地方立法的针对性、适应性,尤其是2021年以来一系列富有“海西特色”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地方性法规相继制定出台,有力护航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海西建设。
“小切口”做出“大文章”。2023年1月1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成为全国首部光学天文观测环境条例和关于优质暗夜星空资源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获得了中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使海西州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新型领域立法和特色精细立法的前列。近年来,海西州人大常委会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始终以立法选题精准、立法过程精细、立法内容精确、立法队伍精干的理念,立足“小快灵”,紧盯“小切口”,紧密结合州情实际,围绕全州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痛点问题,全面梳理立法事项,以“小切口”立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文章”。颁布实施全省首个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和人才工作促进条例,为推动全州经济释放活力、稳步发展及破解地方人才短缺难题作出了积极贡献。聚焦打造生态“高地”、建设产业“四地”,积极开展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和木里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调研、制定工作,在生态保护、生态治理和生态利用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和突破,为加快海西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应有作用。修订实施海西州自治条例、沙区植物保护条例、卤虫资源保护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加快推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一批体现时代要求、特色鲜明的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实施,充分了发挥地方立法的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功能,为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法治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国字号”取得“新突破”。2022年8月,格尔木市人大常委会被确定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成为全省首个“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标志着国家立法工作的“直通车”在海西开通。近年来,海西州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立法工作放到全州工作大局中思考谋划,认真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完善民意表达平台载体,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民主党派、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基层群众意见,制定实施海西州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规定,按照满足不同区域、行业和领域立法需求原则,设立12家州级基层立法联系点,调整3家省级基层立法联系点。与青海民族大学合作成立海西州地方立法评估与咨询服务中心,积极挖掘社会资源,注重发挥专家学者作用,聘请立法咨询专家,建立专家库,为地方立法工作提供常态化智力支撑,有效克服了地方立法工作中力量薄弱、人员编制不足等问题。“国字号”的落户、服务中心的成立、专家库的建立,等等一系列有力举措搭建了民意“连心桥”,有效拓展了公众参与立法的广度和深度,使海西地方立法质效更加高效,立法成果更显民意。
“登专刊”迈入“新征程”。2023年3月发行的《中国人大——印象2022地方人大回眸》专刊中,在热点回眸板块以《海西州:让立法工作更高质高效》为题专题报道了海西州人大常委会在近年来立法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并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印发全体参会代表。《中国人大》的专题宣传报道,是对近年来海西州人大工作的高度肯定,更是对海西州2609名各级人大代表作用发挥的高度赞誉,标志着海西人大工作迈上新台阶、迈入新征程。站在新起点,海西州人大常委会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州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地方立法工作,在立法中贯穿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以高质量立法促进高质量发展,在奋力开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海西新局面的征程上展现新作为、作出新成绩。